积极开展课程建设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我院长期以来一直予以高度重视的基础工作。近年来,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根据学院“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教育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的要求,2013年、2015年学院组织了两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工作。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继续本着“理论--实践--技能一体化”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增设一些应用性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突出对专业能力的培养,各专业的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技能必修课的学分达到103,占毕业总学分的65%;同时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由课程实践、社会实践、专业训练、技能训练、毕业综合训练等主要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提高实践学分的比例,文科类专业和理工科类专业最低实践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比例,由原来的15%和25%分别提高到20%和30%。新方案的课程体系既保证了本科层次的基本理论教育,又突出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课程建设、改革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积极开展课程建设
(一)以优质资源为目标选用课程教材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制定了《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教材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选用教材“应根据学院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独立学院学生实际,认真比较、择优选订”,“选用教材时应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的面向21 世纪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著名高校统编教材、本专业著名专家编著的公认的优秀教材和重点教材”。各教学系认真遵照学院的要求,近三年来学院主干课使用优秀教材的比例在90%以上、近三年新教材的比例在80%以上,保证了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适时性。
(二)以质量工程为平台建设精品课程、主干课程
为落实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课程建设规划,学院制定了《关于开展课程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具体计划和配套措施。在建设原则上,强调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优先专业主干课程,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重视基础、优化内容、加强能力、构建特色等;在建设内容上,强调组建团队、改革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教学文件、规范课程考试、严格教学管理、加强教学研究;在建设经费上,学院对系级主干课、院级精品课每门给予2000元、8000元的建设经费,对省级精品课按省教育厅的资助标准给予配套经费。
为了保证课程的建设质量,学院先后颁行了《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教案编写规范及管理办法》、《关于规范课程考核成绩管理工作的规定》、《关于规范期末考试试卷制作的通知》、《关于规范期末考试试卷评阅的通知》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课程建设的质量标准。
按照规定的申报、审批程序,学院先后立项建设省、院级精品课10门,系级主干课22门。截止2014年底,完成了7门院级精品课程和21门系级主干课程的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和1门系级主干课程在建。
经过建设的课程,大纲、教案、习题、参考书等配套齐全,不同教师担任的同一门课程,教学标准得到相对统一,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三)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开展课程网络资源建设
学院在校园网上链接国家图书馆、教育信息网、教育资源网、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精品课程网、教育科研网等网站;在学院图书馆建立了8M带宽专线、168座的电子阅览室,有约420G电子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优质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学院教师普遍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展CAI教学。95%以上的课程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截止2014年底,学院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历次“云南省优秀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中获得一等奖3个、二等奖24个、三等奖52个、优秀奖15个。
2015年学院与超星公司签订了购买合同,在全院文化素质选修课中引进11门包括清华大学、杨振宁教授等名校名师讲授的网络课程,作为采用网络课程资源的试点。在此基础上,学院将逐步扩大网络课程资源的数量并开展自建网络课程的工作。
(四)以与专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1、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各教学系(部)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加体现对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如:艺术系依托滇西北民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的资源优势,在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教学中融进了许多民族文化艺术的内容,突出民族性;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将市场设计标准及机制引入到实践教学中。又如:许多课程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融进了一些行业能力的内容,将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试(全国导游资格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计算机软件考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再如:各专业都适时选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保证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吸纳学科理论和技术新发展的成果。
2、加强实践教学
近年来学院一直在不断地新建校内实验实训场地,截止2014年底,学院已建成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室106间、总面积3万余平米并配置了各类教学软件50余种,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5915.02万元。其中艺术系“艺术与设计教学实践中心”(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设有模型制作、民族绘画工艺、民族图形设计等10个实训室;旅管系“餐饮综合实训中心”(四叶草咖啡厅),采用“教学与经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可以同时开展旅游服务礼仪、餐饮服务、茶艺培训等课程的实习实训;旅管系“模拟酒店实训室”(1幢400㎡的别墅楼)有模拟客房5间,前台、大堂、餐厅、厨房等一应俱全,可以开展相关课程仿真实训。同时还有部分机房向学生开放,满足学生个性化实验或设计需要。
同时学院制订了《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规定了选建原则、建设程序和管理办法,有序地推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截止2014年底,学院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60个,其中省内51个、省外9个;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省内外各类酒店)3—6个月顶岗实习的制度已经建立并逐渐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不断扩大和完善,较好地满足了实验教学的需要,各科类相关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98%左右。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40%左右。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相应,各教学系(部)还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了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如“计算机基础(公共课)”课程考核,从纸质闭卷考试,通过选择、填空、判断、简答等题型,主要考核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方式,改革为上机以实践类型的题目为主,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大学英语”采取每月机考一次,每学期以4次月考成绩综合评定期末学期成绩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督促和检查;“国际贸易实务”、“计算机平面设计”、“摄影艺术”、“报刊编辑学“、”视频摄制“、“工程实训”等多门课程都将学生完成相关作品作为课程期末成绩考核的依据之一等,突出了对动手能力的要求。
通过上述课程交涉改革的措施,课程的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参考书等配套齐全;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需要;教学和考核方法灵活多样;不同教师担任的同一门课程,教学标准得到相对统一,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在已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学院将组织开展新一轮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工作,推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