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校 质量立校 管理与特色兴校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坐落于国家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大连,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高级经贸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隶属辽宁省教育厅。学校是辽宁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承担着辽宁省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也是商务部培训中心大连基地。学校围绕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和大连市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现代产业聚集区的进程,依托辽宁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重点满足大连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高级经贸人才,突出了办学的地方性和应用型,走出了一条适合新建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
一、实行集团化建设,创新办学体制与机制
在辽宁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的支持下,学校设立了辽宁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基地按照“政府推动、行业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原则,辽宁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大连市信息产业局、企业和学校四方进行集团化建设。它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是基地实行董事会决策制和校长负责制,由董事会来任命校长。大连世达集团董事长兼任我校主管产学研工作的副校长;其次,运作经费由参与基地建设的相关单位分担。辽宁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投资建设服务外包的信息平台,行业企业支持学校技术开发、项目培训等,学校为人才培养培训提供教育场所和实训平台。这样的体制,整合了各方优质资源办学,实现了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四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二、校企共同育人,打造“一二三四五”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确立了“一二三四五”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表述为:一体两翼,“一体”是以服务外包知识为主体,“两翼”以计算机和外语为两翼;三元共育,“三元”指人才培养的主体,学生是一元,学校是一元,企业是一元,三元同心同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四个对接,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为目标,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学习目标与岗位任务目标四个方面全面对接;五进五融,“五进”指的是企业文化进校园、企业人员进校园、职业环境进课堂、岗位任务进教材、工作流程进课堂;“五融”指的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双师”融合、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融合、教学方法与工作流程融合。
三、对接行业产业发展,灵活设置课程
学校培养“软件+金融”的信息技术外包(ITO)人才和以金融为主的“金融+软件”的业务处理外包(BPO)人才。特别关注BPO领域发展,重点培育国际金融、保险、人力资源服务、后台支持服务的外包业务人才。每年邀请企业界的专家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研讨,以企业最新的需要灵活设置课程,根据产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强化外语教学特色,与北京仕达鸿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引入斯坦福英语教学体系,直接将斯坦福英语教学嵌入到课程体系中。与中国电信、中软、华信、惠普、江民等企业广泛合作,充分共享企业的教育资源,紧跟最新的服务外包技术并应用于教育教学,保证学生所学为当前服务外包行业最领先的知识技术。
四、实施多元实训,培养实用化应用型人才
学校紧跟产业和技术发展,注重产学合作,强化实践实训,注重外语应用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形成了“实业+平台+基地”实践教学模式。“实业”是指为学生实习、实践注册法人企业。学校先后成立了6家自办企业,包括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公司、酒店、物流公司等实体。 “平台”是指搭建各类实践教学平台,包括模拟仿真平台和实践创新平台。学校建成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实验中心,建设了75个实验室,引进了POCIB系统,世华财讯金融实验平台,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平台等。“基地”是指与政府机构、校外企业建立的实习实践基地。学校同中国电信、辽宁成大集团、万恒集团、简伯特等86家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与大连亿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共同打造的日语实践教育基地被确定为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实行“三学期制”,也就是“1321”的学期设置,通过搭建夏季小学期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学校营造仿真企业的实践教学环境,吸纳企业的实训项目,面向学生开展岗位实训和创业教育。目前,基地有学生创办的公司5家,参与创业孵化的学生总数在500人左右。
五、把好人才出口关,建立多主体质量评价机制
学校积极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建立了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的考核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学校负责考核理论教学部分,企业负责考核实践部分。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考核由双方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完成,合作单位承担完成论文所需费用。学校根据导师选聘的有关规定,聘任服务外包企业一线人员与管理人员担任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学校建立相关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职业资格考试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或职业资格考试项目的专业覆盖率达到主体专业的90%以上;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积极推行网络工程师等职业资格,主体专业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80%以上。行业企业负责学生考试的培训工作,对考试通过的学生予以奖励并优先录用。学校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级创新创业竞赛成绩优秀。学校有行业企业牵头设立的“专项奖学金”,每年表彰一次,学生奖金总额度不少于10万元。奖学金初选名单由学校推荐,由行业企业组织笔试、面试等环节最终决定。把奖学金纳入企业人才培养计划,行业企业在奖学金的资助过程中发现优秀人才,提供实习岗位和校外培训等方式,让学生认同企业文化。
六、项目与任务驱动,努力提高教师“双师”素质
学校每年都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主要工作,现已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教师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培训模式,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到行业企业一线顶岗实践,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定期到学校承担教学任务。2010年—2015年,学校先后有580人次到中国电信、大连东软、中国软件、华信集团等企业顶岗实践,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活动和现场锻炼的时间年均35天;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达120余人次,参与教学能力培训和教研教改时间年均超过60学时。学校建立了兼职教师库,每年都有多名企业工程师驻校担任订单班专职授课教师,主体专业由集团内企业现场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学校和企业认真做好双方合作的总结和表彰工作,对表现突出的校外实训基地和指导教师(导师)给予表彰,旨在形成企业主动参与合作教育培育人才的良性循环;鼓励和支持有科研能力的各院(部)教学、科研人员积极与企业合作科技开发和科研立项,学校在科研经费方面优先配套;鼓励和要求各院(部)教学、科研人员,定期联系企业,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努力提高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双师素质”。2010年9月起,学校逐步建设了教师素质提升中心、教学咨询服务中心、教学改革研究中心、教学质量评价中心和优质教学资源中心等“六大中心”,为建设高水平的民办应用型大学提供支持,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2013年8月,学校又建立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校级在线学习中心”,利用教育部的优质网络培训资源组织开展在线课程培训、集中培训、网络直播课程培训以及网络直播讲座等不同类型的教师培训,并将培训参与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指标。近两年来累计培训课程1900余门次,参与培训人数达1600余人次。学校和个人分别获得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长期以来,学校的发展得到了教育部、省政府、省教育厅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院校,我们有信心在未来的发展建设中,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