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民办本科:南通理工学院

时间:2015年09月08日 来源: 浏览:3016

字体放大字体缩小

完善民办体制机制 彰显办学公益属性

       南通理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是于2000年6月创建的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办学15年来,在国家法规政策的引领下,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院始终践行董事长陈明宇先生提出的“真心办学、良心育人”的办学理念,不断完善学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民办高校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民办高校的前列,从而充分发挥了民办高校的内在优势,彰显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事业属性。
       一、民办体制机制是民办高校彰显公益性的根基
       体制是指一个社会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管理权限的划分。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的组织构成和运行变化的内在原因。体制与机制紧密相连。体制是“体”(是若干制度构成的体系,是社会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体态),机制是这种体态的“魂”(各要素相互作用而使社会组织运行变化的原理)。因此,有什么样的体制,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机制;改变一定的体制,其实质和目的是改变一定的机制。作为高等学校的办学机制,从不同层次、角度看,可以有办学保障机制(包括投入保障机制、人力资源保障机制等),办学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办学用人机制,办学育人机制,办学质量保障机制等等。从性质上区分,高等学校的办学机制有两种:一种是计划机制,它是国家计划的产物;一种是民办机制,也被称为市场机制,它是以市场来配置办学资源和办学要素的机制。在我国经济体制日趋市场化的背景下,公办高校在总体上实行计划体制的前提下,正在部分地引入市场机制(如在用人制度、毕业生就业、后勤管理等等方面正在吸纳和采用市场机制);民办高校则在国家计划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如办学规模和年度招生计划由政府部门审定和下达),从办学投入到毕业生输出的全过程、全方位都采用着市场机制。应该说,市场机制(亦即民办机制)是民办高校的主要办学机制,它是民办高校与生俱来的机制,是民办高校与社会互动的主道、校内运行体系的内核、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因此也可以说,民办机制是民办高校的优势所在,发挥民办优势实质上就是要用好民办机制。
       公益属性即公益性,它与营利性相对应,是指非营利性且具有社会效益性。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一所民办高校的公益性也即社会效益性,最主要的体现在于它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体现在它为社会提供的科研成果、直接的社会服务以及传承文明等方面。
       民办机制对于民办高校彰显公益属性能够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民办机制能促使民办高校在办学投入体制、学校领导体制、学校用人制度、人才培养体系以及质量保障体系等诸多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进而增强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增进民办高校公益性的发挥和显现。可以说,民办机制是民办高校充分彰显公益性的根基。诚然,民办机制(市场机制)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主要是其随机性和功利性导向。这些缺陷和不足有可能给民办高校办学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充分发挥民办机制的积极效用,规避民办机制的消极影响,是民办高校发挥民办优势、彰显公益属性的关键所在,也是民办高校举办者和办学者需要探索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完善民办体制机制的实践探索
     (一)落实学校法人财产权,完善办学保障机制。
       从真正意义上落实学校法人财产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民办高校完善法人治理制度、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007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5号《民办高校管理若干规定》指出:“民办高校对举办者投入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办学积累依法享有法人财产权,并分别登记建账。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或侵占民办高校的资产。”“民办高校的资产必须于批准设立之日起1年内过户到学校名下。”目前,多数由企业出资举办的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对落实产权政策尚持不理解态度。他们或是担心公司资产过户到学院之后,不仅失去了实质上的控制权,而且由于产权归属不清,增加了资产的不安全性;或是顾虑办理资产过户登记,会给举办者增加额外的费用负担(如资产评估费、土地增值税、契税和印花税等);或是感到一旦办理了财产过户登记,将会使得部分已经办理了银行贷款的学校或投资公司,由于缺少抵押担保资产、银行回收资金而陷入运转困境;还有的认为强制办理学校资产过户登记,法律依据不充分。
       创校伊始,举办方就确立了“真心办学、良心育人”的办学理念。尽管我国2003年颁布《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但出资方陈明宇和以他为法人代表的江苏江海科教开发公司做出了办学不求回报的承诺。举办方认为,只要有利于学校发展,只要有利于人才培养,只要有利于师资队伍稳定,举办方愿意将资产全额过户到学院名下。2010年,学院在得到了南通市政府减免过户税费2300多万元的大力支持下,在江苏省民办院校中率先进行了资产过户,真正落实了学院的法人财产权,建立了学院法人财产的保值增值机制,形成了学院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办学投入保障机制。
       学院还积极探索国有资金参与办学的有益尝试。2012年6月,学院举办方与江苏省教育发展投资中心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正式引入国有资产参与办学。这一做法,为充分发挥国有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学院今后的规范管理和科学发展奠定了法理保障。
       江苏省作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承担国务院办公厅及国家教改办确定的“民办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的省份,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苏政办发〔2010〕135号)和《促进民办教育发展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苏政办发〔2011〕92号)。其中提出:“完善民办学校法人登记制度,明确民办学校法人登记类型,开展分类登记。有国有资产参与举办的从事学历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的民办学校和从事非学历教育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可以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根据这一精神,学院积极推进民办事业单位法人的转设工作。2013年4月,学院成为江苏省首批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的民办机构,第一家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的民办高职院校。由此,根据上述文件,“登记为事业单位的民办学校教职工可参加事业单位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为落实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待遇(权利)打开了通道。这样做,尽管增加了办学成本,但建立了学院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二)健全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办学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涉及民办高校内部的领导体制、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及相互关系等。学院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完善了办学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作为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中举办方占3席(包括国有资金参与办学的江苏省教育发展投资中心1席),学院党政领导和教职工代表占4席。这样的构成,有利于防止董事会决策的随意性,保证决策的合理和科学。
       学院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是学院的执行机构,由院长主持召开,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决定。同时又认真实行院行政、党委个人分工负责制,要求党政领导成员对自己分管的工作敢于负责,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学院董事会保障党委充分发挥职能,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为学院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学院还成立了监事会,监督学院的重大决策、财务审计等。学院还在江苏省民办高校中率先建立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保障教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力。
       学院建立了董事会、院行政、院党委的沟通协商机制,就学院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交流沟通,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学院还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学院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由此,学院形成了董事会领导、院长负责、党委保证、民主管理和监督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了办学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对独立、相互支持、权力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了运行效率,确保公益目标的实现。
     (三)健全岗位管理和激励约束制度,完善办学用人机制。
       和众多民办高校一样,办学之初,学院师资队伍也是以公办院校的退休教师及近年毕业的青年教师为主,兼职教师比例大,专职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诸方面都不尽合理。在后来的办学过程中,学院不断健全岗位管理,并将“用政策吸纳人才、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影响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约束人才”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方针,建立健全师资队伍激励约束机制。
       学院实行了“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岗位管理制度。按照“引进急需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骨干人才”的思路,引进、用好、留住优秀教师;使现有人员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潜能;使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的人员合理流动、正常淘汰。学院在教师职务职称的聘任上不受传统的约束,充分运用民办机制优势,创造性地开展了院内讲师、院内副教授的评聘工作。在登记为事业单位之前,学院积极与地方相关部门沟通,为学院高级知识分子办理高层次人才储备手续,对他们实施参照事业单位管理。
       学院还建立了一整套教职员工的激励约束制度。制定实施了《南通理工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与培养工作暂行规定》、《南通理工学院企业实践实施办法》,每学期都有计划地派送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上岗培训,为培养他们的“双师素质”创造条件,并及时认定他们的“双师素质”,提高他们的待遇。学院多年来还实施了《南通理工学院优秀教学奖评选办法》,建立了院、系两级优秀教学奖制度,每学年都在全院开展“优质课、公开课”和教学基本功大比武活动,鼓励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学院多年来都坚持分期分批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师资培训基地培训。近5年来,已经送出46人去德国、美国、日本等国接受进修和培训。这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并不多见。一批年轻的优秀教师被评为讲师副教授,有的被确定为骨干教师,有的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广大中青年教师深感在南通理工学院可以大有作为。
     (四)紧贴人才市场需求,完善办学育人机制。
       首先,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应用型高校必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能支撑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学院在建校初期专业设置以投入相对较少的文科为主,2005年前后,经过市场调研和分析,预测南通地区和江苏及长三角地区的人才需求,最后下大决心,增加办学投入,调整专业设置,果断停办了一批教育、文秘类文科专业,增设了一批工科专业,实现了由文科为主向工科为主的转型。南通被誉为“建筑之乡”,建筑大军遍布全世界,在江苏十强建筑企业中占据了5席。学院据此开设了建筑工程学院,设置了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等8个建筑类专业。学院所在地南通滨临黄海、东海,风力资源丰富,国家将在此建设大型风电场,学院2008年在全国民办高校中率先建立了新能源工程系,设置了风能与动力技术等6个新能源相关专业。根据南通滨江临海,集聚了众多船舶企业的实际,学院成立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工程系,设置了船舶工程技术等4个相关专业。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汽车,汽车维修服务市场日益繁荣,学校适时开设了汽车工程学院,设置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制造与装配等6个汽车类专业。为满足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学院还及时将计算机系调整设置为软件工程系,开办了软件服务外包等专业。学院现有48个本专科专业中,工科专业占80%以上,其中机械、汽车、船舶、建筑、新能源等工科重点专业均有本科招生计划,且专业发展特色明显,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
       第二,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学院自2004年开始,一直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上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技术等级证书考试,实施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学院将国家职业标准融入本专业人才规格的质量标准和课程体系,并且将社会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与专业课实训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了实验、实习、实训环节。同时,学院积极与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培养”。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建设、教材的开发都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参与。
       第三,以工学结合实施教学过程。学院探索并建立起了一套创新的校企合作机制,保障了以工学结合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院充分利用民办机制优势,投资创办并斥资收购了当地的一些中小企业,让它们成为学院的实训基地,从源头上解决校企合作缺乏共同利益的问题。目前,学院旗下的紫琅奥马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浦江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已经真正把相关学生的实训安排在自己的生产线上,由企业的技术工人担任实训指导教师,让学生真刀真枪地进行操作,实训完成的同时,企业的产品也同时下线。另外,学院还“引企入校”,采用“资源共享、成本分摊”的运行机制,先后建成多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这一类合作共建中,学院为企业提供场地和师资,企业则投资实训设备和派出指导人员。在校内企业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支撑下,学院主体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实现了三个“打破”,即: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实施 “理实一体”的课程设计;打破教室与实训室的界限,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打破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的界限,构建了“双师型”、“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车间也是教室,作业也是产品,学生也是员工,教师也是师傅。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帮助企业节约了用工成本,达到了双赢。
       第四,以“三全育人”实施素质教育。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熟练的技能,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全面的职业素质。为此,学院多年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全院教职工中树立起“学生有出路,学院才有出路”的育人理念,构建了“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三全育人”工作模式。学院从招生咨询、教学实施、社团活动、毕业实践到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都将“三全育人”贯彻其中,每位教职工都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并把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满意作为工作标准。用人单位认为学院培养的学生职业素养高,技能好,且具有培养潜质和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第五,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建立健全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即:教学质量保障指挥与决策系统,教学质量监测与控制系统以及教学质量保障与支持系统。为保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学院形成了本科教学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由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资深学科专业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组成,研究与制定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质量标准,制定有关教学活动的政策性措施,指挥和协调学校关于教育质量管理的各项活动。构建以“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评价制度”、“同行教学交流制度”以及“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的“四位一体”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学院同时认真听取学生及用人单位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大量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且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专业技能,从一年级开始就对他们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从一年级开始就及早对他们进行就业教育,让他们一进校就为将来毕业时应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做好准备。学院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将学生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和关注焦点。
        一、彰显公益事业属性的丰硕成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第六章“推进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中指出:“明确改革目的。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公益事业大力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学院不断完善民办机制并发挥机制优势,进而充分彰显了民办高校的公益性。
     (一)有效保障了举办者、办学者、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彰显。
       这些年来,由于学院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价值取向的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了办学的保障机制、决策执行监督机制、用人机制和育人机制,有效地保障了办学活动各方面的参与者的各项合法权益,从而有效地调动和发挥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举办者(投资方)与办学者(校长团队)之间,学校与教师、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各方关系融洽和谐,全院上下人心思进,充满生机与活力。举办者将出资办学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举,并倾心关注、精心谋划学院的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办学者(以院长为首的管理团队)精心治校,开拓创新,力求办出有特色、高水平的民办高校。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忙在其中,忙中有乐。学生们励志成才,勤学苦练,奋发向上,生龙活虎。整个校园和谐稳定,生机盎然。
     (二)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办学15年来,在没有国家财政直接投入的情况下,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民办机制和政府政策扶持,已拥有近700亩景色优美的校园,20余万平方米的校舍建筑,固定资产7亿多元,教学仪器设备值7000多万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近3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解决了上万家庭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为许多原本为落榜生的青年学子开辟了一条成才成功之路。学院长期坚持的“立一等品格、学一等技能、创一等事业”的育人标准,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学院在校生综合素质高。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强,近五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不少已经成为企业的骨干或成功创业。
       学院充分发挥工科为主的专长,利用实验实训条件优势,为企(行)业排忧解难,提供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先后主持或参与了“模具调整工”、“电切削工”、“制齿工”等多部国家标准的制定。运用继续教育学院平台,近五年来为企(行)业培训职工和技术骨干累计超过1万人次,考核通过中级工6173人、高级工695人、高级技师69人。
       学院2009年同南通港闸经济开发区共同打造了“紫琅科技园”,2010年成为南通市科技企业孵化器,2011年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全省民办高校中唯一的省级校内科技园。现入园企业已经达26家,300多人。入园企业申请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50余项,为推动地方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学院被遴选为 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和江苏省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学院荣获“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全国机械工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南通市文明单位”等20多项荣誉称号。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等10余家媒体记者来校采访报道学院坚持民办教育公益性的做法和经验。
       二、几点思考与启示
       回观学院完善民办体制机制、彰显办学公益属性的实践及成效,思考如何破解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发展中存在的有关问题,以下几点值得记取:
       (一)要正确处理营利和公益的关系,坚持“真心办学”。我国目前的民办高校,基本上都是举办者“投资”办学,而不是“捐资”办学。因此,可以说,这些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出资人)都是有谋利、逐利、营利之动机的。这一点不用讳言和掩饰,而应当予以确认和肯定。因为,求利性正是构成市场主体之主体性的内在要素。正因如此,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同时,办学又不同于办企业,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在“营利”与“公益”两者面前,如果条件许可,能够兼顾而相得益彰,当然甚好;如果条件受限,不能充分兼顾而有所冲突抵牾,该怎么办呢?是将“营利”看得更重、放在首位,还是将“公益”看得更重、放在首位?学院的举办者陈明宇先生从办学之初就提出“真心办学、良心育人”的理念,并在实践中执着地坚守了这一理念。在最近的一次民办高校体制机制创新研讨会上,陈明宇董事长坦然地说:“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逐利性是许多民办高校创办者在创业之初都有的(当然,李嘉诚这样的大财团捐资办学是例外)。而民办高校与民办企业不同,它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的。随着办学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办一所高质量、高水平的民办大学,这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和梦想。为此,我非常乐意在教师身上多花钱,为了学生多花钱,因为值得!为什么有的学校能够,而有的学校又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和发挥民办机制的优势?根由还在于投资者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目的不同。”这席话说得实在而又耐人寻味。
     (二)要正确处理规范与创新的关系,勇于改革创新。从一般意义上讲,规范是基础,创新是导向;既要规范,又要创新。如果追问一下规范是从哪里来的,就不难发现,正是由创新而来,是制度创新的成果变成了规范。我国民办高校的产生和发展较晚,要破解影响民办高校发展,彰显公益属性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学院升格后,积极进行改革创新。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与江苏大学签订了“江苏大学助推南通理工学院跨越发展协议书”,充分发挥江苏大学的资源优势促进学院跨越发展;还制订出台了“关于推进改革创新促进学院跨越发展的意见”,从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等多个方面制订了具体改革创新措施保障学院的跨越发展。近些年来在完善民办体制机制方面所做的探索创新,正是对江苏省承担国务院办公厅及国家教改办确定的“民办教育改革试点项目”而出台的“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有关精神的贯彻和落实,是一种先行先试。
     (三)要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计划和市场是配置社会资源的两种方式和手段。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都既需要计划的方式和手段,也需要市场的方式和手段。但是在现阶段,毫无疑问,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应当是市场体制机制取向。因为,一定社会的教育体制必须与该社会的经济体制相适应,而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全面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教育曾被称为“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一个堡垒”,这说明了教育体制改革的艰难性、滞后性,也蕴含了我们今天进行以市场体制机制为取向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
     (四)要正确处理公办与民办的关系,民办机制值得公办高校借鉴。我国公办高校办学历史长、基础厚,许多方面值得民办高校学习借鉴。“民办高等学校对比公办高等学校,无疑是弱势群体,但在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创新,却具有一定的优势:压力较大,阻力较小,动力较强”。正因为如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学院和其他一些民办高校对民办体制机制的探索、创新和完善的做法、经验和理念,不仅仅适用于民办高校,也值得公办高校借鉴。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应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借鉴,相互取长补短。
       基于这一点,我们不由得借此机会呼吁:在目前高等教育生源骤降、公办高校生均财政经费骤涨的情况下,许多民办高校办学到了窘迫的境地,政府应当尽快对民办高校的生存、发展制定相关政策,尽早给予实质性的扶持,而不能任由这些民办高校“自生自灭”。因为,民办教育不仅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增长点,更为不可替代的,它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分享: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