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

【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民办本科:长春科技学院

时间:2015年09月06日 来源: 浏览:2822

字体放大字体缩小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长春科技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以转换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构建了“能力本位、立体化、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三结合”的教学体系、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方式有机结合,尤其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走产学研结合之路。2012年10月我校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一、“能力本位、立体化、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情况
     (一)培养目标
       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这一培养目标,体现了应用技术型本科特点。在此目标体系中,包含着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是就业去向,是职业岗位群;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强调理论知识的实用、必备;较强实践能力,主要是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设计、开发能力及直接步入职业岗位群的适应能力;高素质,是指较高思想品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既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又有别于高技能人才,是具备上述思想、能力、素质结构的直接进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
     (二)内涵设计
       根据应用技术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通过多年实践和努力探索、研究,我校构建了“能力本位”立体化、“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力本位是指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专业应用能力做为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始终,突出应用技术型本科特点。
       立体化是指本模式从纵向看包括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方式四个项目,从横向看每个项目又包括三项互相结合的内容与要求,实质上是每项工作的实现方式。纵横交叉,有机配合,共同实现培养目标。
        三结合是指四项工作各自要素的三结合:
       第一,三结合的教学体系:平台加方向的模块化理论教学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及第二课堂、第三课堂递进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及同校企联协、合作育人办学体系相结合。
       第二,三结合的教学内容: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及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第三,三结合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体系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传统优秀教学方法相结合。
       第四,三结合的教学管理方式:重学生能力与学习过程评价的考核方式和多元并行(多元:学生、督导、教学行政;并行:教学行政与质检部门并行监督)的监督方式及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学分制管理方式有机结合。
       四方面工作的三结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三结合的教学体系是基本框架、前提基础;三结合的教学内容是核心、关键;三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方式;三结合的管理方式是实现目标的保证。
     (三)指导思想
       1. 教育理念。
       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和“能力本位”及“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观念,主动适应地方、产业、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坚持以转换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框架内,抓好六项改革,构建一个支持保障体系。
       六项改革是:
       第一,改革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抓好实践育人。
       第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结构,突出能力培养,使课程进一步契合行业或职业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
       第三,改革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构建现代教学方法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四,改革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校企联携,合作育人,采取多种形式,走学产研结合之路。
      第五,改革考试方式,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及专业应用能力考评。
      第六,改革教学管理方式,完善学分制,因材施教。
      一个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备的包括思想、物质、制度等条件在内的支持保障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实效性。
       2. 理论研究。
       近些年来,我校结合专业设置与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多次深入作为我校教学实习基地的企业进行调查,了解企业对办学,特别是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需求。同时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走访同类兄弟院校、查阅网上相关信息,了解教育质量教育反馈信息,借鉴先进经验,跟踪人才培养方面的最新资讯。通过调查与研究,我校对应用技术型本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专业设置突出行业性。主要依据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调整变化和市场人才需求来设置或调整专业,力求地方特色鲜明、产业发展导向鲜明、行业背景鲜明。
       第二,培养目标体现应用性。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行业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第三,课程设置具有复合性。应以学科知识为依托,同职业岗位群的需要的知识有机结合,从专业(职业岗位群)必备的能力出发,确定各能力的基本要素,再选择与其相适应的具体课程。应用技术型本科的理论教学体系,不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强调以能力为主线的基础性、应用性、实用性。
       第四,培养过程强化实践性。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其贯穿于本科教学始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验、实训、实习相互结合、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多层次、多平台、渐进式、开放式的实践育人体系。
       第五,改革发展增强外适性。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等必须时刻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市场人才需求、科技进步动态,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的主动适应程度。
       建校以来,围绕着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特点和民办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重要课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和实践,开展省教育厅教改立项课题17项,发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85篇,其中出版专著一部,收录教研论文18篇。
     (四)保障体系
       1. 师资队伍结构。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02人,其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32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6%,有111位教师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7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0.9%;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6人,省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3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7人,校级教学名师13人。
        2. 师德业务素质。
        我校共有省优秀教师2人,有3个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有4名教师分别获得“省师德先进”、“省教书育人楷模”、“市师德标兵”光荣称号。在2014年省总工会和省教育厅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吉林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我校3名参赛教师中,有2名教师获得一等奖,1名教师获得二等奖。有校级名师10人,6个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35人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42名教师获得校师德先进个人,122名教师在校青年讲课比赛中获奖。
       3. 教学、科研成果。
     (1)教学成果奖: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优秀奖5项。
     (2)省级及以上教研课题40项,省重点课题6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类项目2项。
     (3)科研课题110项,其中,国家科研课题1项,省发改委3项,省科技厅6项,省社科基金6项。
     (4)发表教科研论文400余篇。主篇教材58部,其中多部教材分获省优秀教材一、二、三等奖。出版著作和教研论文集4部。
        4. 教学条件。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建有3.8万平方米的图书馆,藏书120万册,容纳近6000人的体育馆和容纳3万人的体育场,实验大楼3.4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室136个,校外实习基地110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190多万元。校内建有大型教学实习基地:御龙温泉和双阳湖东华庄园。数字化校园网络、大型电子阅览室、设施先进的国际会议中心、文体中心、游泳馆等一应俱全。
       5. 管理运行。
       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作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以分院为主,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具体管理框架是:
       学校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进行整体设计,制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重要的单项工作方案,如:《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教学方法改革方案》、《实践教学工作规程》、《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依据学校的改革方案,各分院结合本院情况与专业特点,进一步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体现各分院特点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构建方案》、《实践教学体系与机制工作实施方案》、《学分制实施细则》等改革文件并认真实施,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落到实处。
       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工作处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各司其职,尽职尽责。教务处侧重负责学校各类改革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重要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科研处侧重负责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的各项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学术交流等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学生工作处侧重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及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密切配合教学改革的深入。
       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深入进行的激励机制、责任机制、竞争机制、反馈机制、考评机制等。质量监督部门加强对评教、评学活动的组织,加强对教学质量特别是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取得新的成果。
       6. 政策保障。
     (1)引进与培训并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意义重大。要继续引进拔尖类创新型教学骨干与学术领导人才,优化队伍结构。加大力度培养自有年青教师,于十二五期间全部硕士化,提高博士生所占比例。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改革的能力。
     (2)继续完善与实践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在继续实施已制定的省校级优秀课、精品课、名师、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成果等奖励政策基础上,设立教学改革专项奖与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奖项,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3)加大教学科研经费的投入。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已出台的《科研经费资助的有关规定》,并加大对省级及以上重点课题的资助力度。同时保证教师参加教学改革会议与学术交流及深入企业锻炼所需经费。保证和逐步提高学生开展实训、实习所需要的经费。增加师生购置教学改革方向的资料与教学软件的经费等。
    (4)加强对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状态与业绩的考核与评价。为确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应将参与教学改革做为每名教师的必选项目,对其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和落实各教学改革尤其是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的质量和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情况和成果,应定期考核与评价,并将考评结果同晋职、晋级、评优密切挂钩,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二、“能力本位、立体化、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第一,在教学实践中将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依据应用技术型本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在深入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注重针对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设置课程,尽量将职业证书课程引入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培训,已有3927多人次学生获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还积极通过增设必修课与专题课及开辟大学生创业园,组织创业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综合素质。三种教育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及创业能力,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第二,构建了多元并行的质量监控体系配套的运行机制。
       根据学院体制与机制的特点,我校构建了多元并行的质量监控体系,多元:即以学生信息反馈为基础,以督导、教学行政领导部门、广大教师为主导;并行:即质检部门和教学行政部门并和监督,共同对校长负责。同时建立了检查、评价、反馈、激励、责任、沟通等配套的运行机制。增强了质量监控的权威性、公正性、实效性。
       第三,对民办学院教学方法改革和现代教学方法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处于同类院校的领先水平。
       对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达到一定的广度与深度。既立项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和在校内立项十项子课题,又公开发表了20余篇教学方法改革论文,还即将出版《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的专题论文集。参加教学方法试点的课程已达到280多门。此项改革的主要创新点是:
       1.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的内涵及其系统性、层次性、多样性、渗透性、动态性、人本性等特点和构建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优化、双主构建、能力本位、突出个性、动态组合等原则及具体构建的学习和研究结合、共性和个性结合、传承和创新结合、主导和主体结合、激励机制与物质保障结合的主要对策。
       2. 构建现代教学方法体系在实践上取得突破。我校工商管理类、经济类、涉农近农类、外语类、艺术类等学科与专业,均构建了体现自身学科、专业特点、主辅配合、层次分明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而且均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 构建了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的支持保障体系。包括: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健全科学机制、加强学风建设、改革考试方式、增强教师综合素质、加大经费投入等。
       4. 深入阐述了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的哲学基础。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辩证法的高度,围绕着肯定与否定、内因与外因、个性与共性、认识与实践的哲学家范畴,深入阐明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哲学基础,提出了:“努力加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修养,自觉地用以指导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让教学方法闪耀马克思认识论的光辉,彰显唯物辩证法的力量。
       第四,初步构建了多层次、多平台、渐进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育人水平不断提高。
        三、“能力本位、立体化、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
     (一)多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3年、2015年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修订。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改革精神和应用技术型本科特点:
       1. 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从专业能力出发,设置相关课程。
       2. 理论教学体系实用,够用,构建平台加专业方向模块化课程结构。
       3. 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比重加大,文科达到30%以上,理工科达40%以上。
       4. 实行学分制管理,增加选修课,采用学分置换等办法,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二)改革考试方式
       从2006年开始,制定了考试方式改革方案,并认真实施,由点到面。突出专业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考核。采取了平时考核占20%,专业应用能力考核占30%,期末考试占50%的考核方式。此项改革实施以来,已有225门课程参与改革,收到良好效果。
     (三)深入开展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自2005年以来,学校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构建了“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三个平台(课程平台、第二课堂平台、社会实践平台)”、“三个结合(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在校内为学生开辟了1.2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作为学生创业实践孵化基地。学生共注册企业221家,1000余名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已有1100多人获国家人社部颁发的“SIYB”合格证书。学校被吉林省人社厅评为全省唯一的创业培训基地,被中华青年联合会、国际劳工组织评为“大学生KIB创业教育基地”,被国家人社部评为“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被吉林省人社厅评为“吉林省示范性十佳创业园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两次报道我校创业教育工作的经验与信息。
      (四)全面系统地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自2010年3月开始,集中力量抓教学方法工作,制定出台了“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方案”,召开了全院动员大会,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的专项培训。并于2011年初将“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做为省教育厅教学建设与改革创新工作项目,有157门课程进行了改革试点,共开展公开观摩教学30多次,召开校院两级经验交流会13次。广大教师共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式、建构主义类的案例、情景、模拟、项目、讨论、学导、问题式等20多种,尤其是管理类、经济类、涉农近农类、艺术设计类、外语类等专业,分别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确定了符合本专业特点的主导教学方法与辅助教学方法,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2011年末,我校的“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创新项目被教育厅评为优秀项目,名列民办学院之首。
     (五)健全、完善了独具特色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与机制
       自2005年开始,学校认真研究并努力构建符合民办学院特点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运行机制。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和深入调研基础上,制定了《长春科技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规程》,构建了以学生信息反馈为基础,以校院教学行政和专职质检人员为主导的,教学行政和质检督导并行监督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明确了监控职能、监控方式、质量评价标准、监控流程及包括检查、评价、反馈、激励、责任、自律、沟通等机制在内的运行机制体系。并认真、严格实施,收到了良好效果,达到预期目的。
      (六)强化实践育人
        为强化实践育人,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近几年来,学校及各分院切实加强了同相关行业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校外企业建立的稳定的实习基地已达到110个。许多专业的学生定期赴企业进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或顶岗实习,平均每学年有2000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自2012年初开始,我校在总结建校以来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下大气力,加大力度,认真抓了实践育人工作。工作的重点是首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关机制,并将此项工作做为2012年的教育厅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项目正式立项。为深入开展此项工作,我校先后制定了实践教学工作方案,做为正式文件下发,召开了全校动员大会,围绕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内涵、体系构架、主要运行机制,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专题辅导。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工作组,认真研究制定了《长春科技学院实践教学工作规程》,正式下发实施。《规程》中,构架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包括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业创新实践能力;构架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基础训练平台、专业能力训练平台、综合能力训练平台、拓展能力训练平台;健全了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各项管理机制及保障体系。各分院依据《规程》,分别研究制定了符合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工作方案》。为了交流和推广实践育人工作的经验,丰富实践实践育人内涵,拓宽实践育人途径,创新实践育人模式,2013年,学校分别组织召开了实践育人经验交流会和实践育人现场会,有效推进了我校的实践育人工作。
       四、“能力本位、立体化、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建校以来,本科毕业生人数18366人,本科学生入党人数1000余人;学生近三年的考研率分别为:2012年7.6%(158人),2013年6.69%(131人),2014年6.17%(124人),2015年5.25%(123人)。已派出391多名本科学生赴韩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留学。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保持在94.7%以上。通过反馈调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0%以上。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省内外学科与专业技能大赛,屡创佳绩。共有11000多人次分获各项职业资格证书,有400多名学生在省内外学科、技能大赛中获得包括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ITAT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吉林省电子商务大赛、吉林省电子技术应用大赛、吉林省“用友杯”企业经营模拟大赛一等奖等在内的骄人成绩。
       2010-2011年,经教育厅推荐,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高等教育优秀院校”。《财务管理》、《动物医学》2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动物医学》专业被评为“吉林省品牌专业建设点”,《食品科学》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建设点”,学校获评两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文科基地。有8门课程被评为“省精品课程”,22门课程被评为“省优秀课程”,3个专业课程团队被评为“省优秀教学团队”,信息工程学院姚玉霞教授被评为“省教学名师”。2010年,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高校创业先进单位”,2012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2009—2013年学校党委连续五次获省高校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13年12月全国高校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学信网”组织发布的《大学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符合样本要求的42所本科农业院校中,满意度最高的是长春科技学院86.6分,名列第一名”。
       我们将按照《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精神,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提升质量和培育特色为核心,发挥优势,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兴利除弊,锐意创新,扎实工作,努力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分享: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