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郑州科技学院创建于1988年,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实施本科学历教育。学校定位为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以“实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会创新”为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开设本科专业31个,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目前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特色专业2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品牌专业4个;市级示范专业3个、重点专业4个、重点实验室5个,校级以上教学工程项目位居河南省民办高校前列。
一、优化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整合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从学科导向向工程技术导向转变,强化核心课程,开发特色课程,构建“应用为要、能力导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2.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了实验、课程设计、实训和取证培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工学类专业实践学时比例达到30%,开设《专业导论》、《创新能力培养》等项目引导式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工程实践训练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3.深化校企合作。在部分本科专业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改革,通过一个学期企业综合实习和一个学期结合企业进行的毕业设计,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结合更加紧密,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学校与企业共建了电子产品设计、会计实账等11个实验室,开展了7个订单培养班,建立了66实习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了保障。
4.提高职业素质。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平台,在工科领域开展17个职业技能项目培训和鉴定,在其它学科专业开展20余个岗位或技术资格项目培训和认证,技能取证率达85%以上;学校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目前已有数控技术创业中心、智能机电研发工作室、3D制作工作室等16个项目入驻。
二、强化教师培养培训,努力提升整体实力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组建“多元结构、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通过与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和地方企业合作共建,实现了教师队伍“四个转型”,即从“外聘为主”向“自有为主”转型,从“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型,从“只会讲”向“也能干”转型,从“教书匠”向“引领者”转型。
通过实施一系列建设措施,引进了一批知名教授担任专业带头人,遴选了一批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三年来,已有239名青年教师通过了导师制培养,419人次参加网络培训,191人取得了专业(行业)职业资格,选派500余人次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和指导学生在企业实习,建设8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1人被评为郑州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个教学团队入选郑州市优秀教学团队,34人获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奖项。
三、扎实开展实践教学,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1.完善实验条件,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建设了120个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并专门建设了机器人与微系统、3D打印、太阳能发电等10余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同时通过网络引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远程实验教学平台,扩充了实验室功能。近年来,学校实验开出率达98%以上,学生自主完成创新项目200多个,学生主要参与的“彩色3D打印装备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被列为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第二课堂活动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为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以赛促学,搭建师生学科竞赛平台。学校大力开展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专业应用能力,形成了规范的竞赛培训、选拔和参赛机制。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为平台,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三年来,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机器人、数学建模等竞赛中获奖200余项。
3.抓好毕业设计,强化综合训练。毕业设计鼓励真题真做, 80%以上的毕业设计(论文)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部分优秀毕业生在旅游、数控加工技术、3D打印、太阳能光伏技术、动漫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为服务地方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推进课程建设,成效明显
1.注重科学规划,完善建设措施。制订了“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出台了有关双语课、精品课等的一系列课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保障课程建设扎实开展。目前,已建设校级精品课程15门,郑州市精品课程4门,立项建设郑州市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
2.全面修订大纲,更新课程内容。全面修订了本科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进行了更新,突出了应用,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为开展教学提供了基本依据。
3.实施课程改革,提升授课质量。鼓励教师针对教学方式、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先后对《大学英语》实施“双乐式”教学改革,对思政课实施“五环教学法”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实效。
4.自编精选结合,加强教材建设。制定了科学的教材选用和建设制度,定期召开教材建设工作会议,提倡选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优秀教材。鼓励教师编写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教材。近三年教师参编教材119部,校内立项自编教材21部,公开出版10部,其中2部被立项为河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
5.更新技术手段,丰富网络资源。定期举行多媒体教学技能培训和多媒体课件大赛,教师先后获得河南省多媒体教学大赛一等和二等奖;积极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推进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实现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全部上网。
五、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考核评价方式
学校出台了《教研成果奖励办法(试行)》,支持和鼓励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教改立项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1.教研活动推动教学改革。实施全校教研活动安排公开,定期组织教师参与说课、观摩课、示范课、教学比赛等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推进教学改革更加深入。
2.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对各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均给予经费支持或配套资助。三年来,教师发表教改论文230篇、立项教改项目157项、荣获教研奖励57项、获郑州市教学成果奖10项,有效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3.学习评价引导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课程考核评价方法,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平时或社会实践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等,不仅有力推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而且有效促进了学校学风建设。
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1.加强制度建设。升本以来,先后编制了《教学管理制度汇编》、《日常教务管理工作流程汇编》等8套教学管理制度,涵盖教师管理、教学运行、教学改革与研究等各个方面,推进了教学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2.规范教学过程。建立教务处指导、院(系、部)为主体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实行教学保障责任制和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教学工作规范有序。
3.实施闭环监控。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心负责对教学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和质量监控,构建了质量管理中心评估监控、校院两级督导、学生信息收集反馈三位一体的教学监控体系,使教学质量监控常态化。
今后,学校将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主动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力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学校打造成培养模式先进、师资队伍优良、教学条件完备、教学管理规范、全国知名的应用型地方民办本科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