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引领 模式创新 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一、先进理念引领---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
哈尔滨华德学院创建伊始植根于哈工大的沃土之中,在不断吸收和传承哈工大丰厚、悠久的治学及文化传统中,努力探索高等应用型教育之路。从1994年开始开展本科教育,经历机电学院培训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哈工大华德应用技术学院(独立学院)至今,学校始终坚持以培养应用技术人才为目标。从当前国家转型发展的要求看,坚持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是符合国家要求的,也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紧迫需求。
哈尔滨华德学院是黑龙江省最早设置工科类专业的民办高校,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始终坚持以工科为主,工、经、管、文、艺协调发展;在办学过程中始终把握高等、应用型、本科三个特征,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办学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所需人才为导向,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工程师、工艺师、管理者;培养高级研发,高级管理的优秀人才;培养自主创业的成功者。
近几年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我校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近100%,许多企业连年到学校提前预订工科毕业生,充分说明了我校坚持以工科为主的专业特色适应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政、校、企联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坚持政校企深度合作,实行零距离对接,不断创新办学模式。近几年来,学校不断加强与主管政府部门和众多企业的联系,形成了由政府搭台,校企合作“唱戏”的局面,推进了就业,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从2007年起,由校领导带队,深入到江苏、天津等省市,赴有关政府部门进行走访。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多次举办独家人才推介会,向众多知名企业推荐毕业生。已与吴江人事局、宁波人才市场、天津人才市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0—2014年我校因推荐毕业生工作突出,有三年受到江苏省吴江市政府的表彰和奖励。与呼兰区政府共同创建“大学生创业园”,于2009年5月筹建,2009年8月开始运行。园区建筑面积为9800平方米,由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和服务外包培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三部分组成。如今已被哈尔滨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为哈尔滨市创业孵化基地。
坚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行“订单式”培养、按需培养、联合培养,形成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与江苏中达电子有限公司联合办学,2007年开始在我校建立了“台达机械专业班”、“台达电子专业班”,毕业学生,直接就业于该公司,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成为我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与中兴集团合作,建立了“哈尔滨华德学院中兴通讯NC学院”。我校分别与黑龙江省自动化研究所、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共建“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卓越焊接工程师”学员、“奔驰汽车营销班” 学员成为各大企业的首选。与Oracle 联建Oracle数据库应用实验室及“Oracle班”,正在不断加大工程实验项目;与哈尔滨市太阳岛风景区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共建“冰雪雕塑艺术实习实践基地”。与众多企业保持密切联系,走出了一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华德学院毕业生以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优良的实力,在人才招聘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毕业生就业范围广、用人单位层次高、签约单位稳定;毕业生就业后“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广、又上得去”,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成为我院毕业生就业的鲜明特色。在2008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对全省高校进行的就业评估中,我校荣获“黑龙江省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学校”。
三、侧重个性培养 全员成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先进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创新。
1.人才培养方案思路清晰,突出应用
学校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版)》,淡化专业,从学科专业群的整体考虑,搭建了公共基础平台课和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群内建立课程模块,按行业岗位及学生能力需求,整合实践类课程,加大综合类实训周。“六项基本原则”体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1)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
(2)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的原则。
(3)坚持基础课与专业课协调一致、突出应用性的原则。
(4)坚持整体优化原则。
(5)坚持因材施教,注意个性发展的原则。
(6)坚持注重实践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原则。
2.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彰显特色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始终在30%以上,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完整,有特色,重实用。课内实验、独立开设实训周、课程设计,课外实践及第二课堂等实践内容丰富, 巩固教学效果,增强动手能力,课内外有机结合,全面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3.实践教学中心设备先进,行业模式
2012年学校进行实验室全面升级改造,重新规划布局,提升实践教学的条件和水平,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现有13个教学实践中心,如信息与通信实验中心、现代焊接技术训练中心、汽车技术培训中心等。实验设备总价值8000万元,符合现代企业工程技术的要求,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了良好的实践环境。部分学院还建有学生自主管理的创新实验室,如“飞思卡尔全道测试实验室”、“E新工作室”、“ACM创新实验室”、“零点实验室”、“机电创新实验室”等,学生的课余时间大多是在实验室学习研究及准备各种赛事。
4.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两个尖子”成为品牌
学校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支持“两个尖子”,即百名研究生计划和专业技能尖子的培养。
(1)学业精英,显现实力
学校鼓励并创造各种条件支持有意向深造,努力考取研究生的学生。2011年启动了“百名研究生计划”,设立了“校长专项奖学金”用于奖励工作突出的分院和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生,从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课程辅导、学习环境以及心理辅导等方面全方位提供条件。尤其是近年来的不懈努力,20000名毕业生中,每年考上哈工大、哈工程、重庆大学,各省重点院校硕士生,从二十几名到四十几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5届毕业生董常青同学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攻读硕士生。
(2)以赛促训,倡导创新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赛促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写入学校章程。学校结合工科优势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大力倡导科技创新,通过鼓励、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来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学校每年用100余万元支持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技能竞赛,我们的专业教师每周7天×24小时全程指导学生参赛,我们学生参赛的足迹跨越3大洲2大洋。2004年至今,师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近3000余人次,在省级、东北地区、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的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获奖900余项。
四、课程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落脚点
既非“985”、“211”, 也非行业学校,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而学生来源、学习基础不同,这就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通识类课程分类教学,因材施教。
充分考虑学生高中数学和外语基础差别较大,将高等数学分为Ⅰ、Ⅱ、Ⅲ,教学内容相同,但所讲的深度不同,既满足考研和计算机类等专业学生的需求,又满足基础薄弱的学生掌握高等数学最基本的知识,达到后续课程的需要。大学英语分为A、B、C三类,授课内容不同,选用适合不同基础学生的教材,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需求。
将大学物理分为工科和文科两个模块,工科模块针对不同专业选择不同教学内容,文科模块相当于科普讲座,体现了文科专业的工科背景。
2.专业类课程工程化教学,强调应用。
学校一直致力于“双师型+管理型”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派出大量教师到国内外、省内外以及企业进行培训,专业教师将行业、企业的实践知识融入所授课程,形成了“工程化课堂”、“公司式课堂”,缩短了专业课与工程实践的距离。如与台达电通公司联合编写了《工业控制网络》教材,其中案例来自实际应用。
3.实践类课程现场化教学,强化动手。
学校的实践教学中心设备先进,整周的实训课均在实验室完成。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的实践中心完全是现代化加工厂的模式,学生进行冷加工、热加工、特种加工的各种训练。汽车专业的实验室是标准的4S店,经管实践教学中心相当于一个专业的商务公司,服装实践教学中心就是一个服装设计与生产厂。学生的实践课占到总学时的35%以上,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实践教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教育部倡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我校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