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关系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关系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国梦的实现。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法制人才培养机制”。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随之进入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阶段。十二五期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多个文件,并引领实施了多项综合改革试点与试验田项目,全国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众多尝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西安思源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自办学以来,一直秉承西安交通大学的“精勤求学、敦笃励志”的优良传统,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各类教育政策引领下,应区域经济发展之需要,学校在勇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发挥课程改革的核心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做了系统规划和关键环节的努力与尝试,积累了一些积极进展和有益经验。
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根深蒂固
(一)学校定位准、发展目标明确、创新发展思路清晰
学院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办学历史、区域优势、学科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育发展规划,明确了学院“立足陕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发展目标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实施“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阶段,在2020年前,推行58418转型试点实施方案,重构组织机构,试行招生改革,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重点建设一批对接区域产业链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形成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发展的办学模式,推动与社会各方联建机制,推出新的教育产品,培养实用新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第二阶段,在2030年前,完善与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在实用性系列化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和国际化办学、认证与评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民办大学。
(二)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爱学习的热情
思源人牢记“饮水思源 自强不息”的校训,形成了“至诚求真 务实创新”的校风,筑就了和谐奋进的特色校园文化氛围,坚持文化、环境、服务协助育人理念,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学校设立的陈忠实文学馆和白鹿书院,通过陈忠实的成长和创作历程展示,激励学生“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教育学生“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白鹿书院开办了思源大讲堂和白鹿论坛,邀请陈忠实、张贤亮、熊召政、王立群、钟秉林、张岂之、马知恩、冯博琴等一批全国著名作家、学者来院讲学,使广大师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白鹿书院和陈忠实文学馆是人文学院人才培养实践教育基地,还被列为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诗雨社、文学创作室等给学生提供了追逐梦想、沐浴文化、深化学习、创新思维、成果积累的殿堂。
“校史馆”、“创新展馆”、“体育馆”将经典与特色相融合,给学生展示了奇迹创造的机理与样板。三大主体建筑由南至北沿主轴线一字排开,展现汉唐风韵,镶嵌的“金石为开”、“时光流水”、“开卷有益”广场,寓意深远,频传朗朗读书声。开创高校之先河的独立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滋润着优美的校园环境,也成为新生入学教育必上的一课,使学生终生受教。
(三)全员树立“三创”理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显著。在办学之始就把《创新思维与能力》课程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后又将创意激发地方法论类、《创新实践》、《创业基础》等系列课程追入,开展普适化教育。学院设有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指导中心,配备专项教改与活动经费。《大学生创新教育》教材被评为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研究”课题获陕西省政府“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人社部授予学院“创新能力培训实验单位”。陕西省教育厅批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中国创造学会授予高校创新能力实验基地等。
学院自2003年以来连续举办了十二届创新文化节活动,为师生搭建了竞技成果的平台,带动了学科技能竞赛、专业社团和第二课堂的发展。近三届创新文化节每届均可收到创新作品500件以上,有80余项获得院级奖励,有3000多名师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近三年来,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创新和技能竞赛,共获得123个奖项,其中国家级68个,省级55个;拥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省级66项,国家级6项。学院积极组织申报国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逐年提高。国家授权专利数在全国民办高校名列前茅,得到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科协等的高度评价。2012年以来连续举办三届创业大赛。创新已成为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4年,周延波董事长当选为第五届中国创造学会副会长。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推动学科专业结构合理布局,打造优势专业链群
透过区域经济发展调研与预测,打破传统学术观念,前瞻性铺设紧缺专业,采用球阀原理,做好专业群与行业链的对接,做好互通互连互促、适应市场可快速转型的学科专业布局。专业链群建设路线是:做精理工类专业,做强土建类专业,做特人文社科类专业,做活经管类专业,做实教育类专业,做新艺术类专业,做稳医学类专业。
(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精心设计
认真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格局,面向社会办学,精准定位培养目标,逐步建立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等三个教育教学框架体系,构建模块化课程群,加大选修比重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鼓励多途径人才发展弹性设计。实施达标课程、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开放课程等逐步推进的课程建设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上,推行“一条主线、两轮驱动、三个层次,四项证书”,课内课外相结合、循序渐进、四年不断线的指导方针。推行能力工程建设,加强三项基本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构建专业能力培养路线图,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育项目,以各类学科技能竞赛拉动教、学水平提升,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互通,申请专利、固化成果,并积极将教改阶段性成果付诸实践,形成螺旋式盘升的教、学、研、用体系共享链。
(三)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推动课程改革
依据时代教育发展要求,不断创新教学管理制度90余个,包括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条件保障、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内容。优化了50余个业务流程,细化了20余个岗位的职责,健全校、院、教研室三级管理和监控。
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高教30条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政策支持下,在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三个陕西等经济发展哺育下,跟随互联网、大数据、虚拟、智能、工业4.0等快速发展、进化、集成,Mooc、课程中心、翻转课堂等积聚高校,激起对课程改革的核心地位的确立并展开深度研究,调研课改现状,统一教育理念,从课程目标、质量标准、设计思路、内容重组与细分、能力培养、教学方法、理实比重、考核方式、学习评价、载体抉择、资源共享等多个方面开展对策研究,实施系统设计、模块实施、示范先行、校企协作、创新成果的思路。根据课程性质与学生特色,开展外引/内建网络课程、线上线下混体共建课、现场特色课、智能一体设计课等几种形式课程建设。建章立制,开展课程分类评估,保障课程建设质量。
(四)协同发展专兼职队伍,推动教学团队发展机制创新
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学校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校长责任制,2013年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协作,严格实施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近年来,逐步修正教师培训培养工作体系,建立和完善人事考核、绩效评定、工作量管理、师德师风建设、培训培养、名师引领、挂职锻炼、教授授课、传帮带等系列文件,推进并实施了“百人引进工程”、“新教师培训工程”、“骨干教师进修”、“专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学业指导、专业社团策划等系列内容。
(五)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开办联合学院,实施协同育人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用结合发展之路”,主要做法有:
1. 开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模式
与天津通广集团数字通信有限公司、湖北十堰风神发动机厂、宁波技嘉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秦川集团、西安工程技术学院、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西安西能控股投资有限公司、西安艾迪儿国际早教中心、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柯尼卡美能达公司、蓝田县焦岱镇、陕西红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海航商业民生家乐、南储仓储管理公司、希毕迪(北京)教育有限公司等7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并通过课程设计、实验、创作、见习、实习、培训、挂职、定向、研发、转化等多种方式开展融合活动。
2. 开办联合学院,实施协同育人
(1)与华为集团联合成立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
(2)与渭南市高新区携手成功创办中国西部首所3D打印学院
(3)与X-21形象设计管理公司、超英美容集团成功联办人物形象设计专业
(4)与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电子商务专业“阿里巴巴”特色班
3. 开发教育新产品,打通求学渠道
除联合办特色学院、开展业务资质和职业资格培训外,学校还努力开发一些短程教育新产品,如:
(1)与西安炎兴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服务外包培训
(2)与西雅图公司合作举办嵌入技术、手机维修培训班,推行培训+就业的模式
(3)与北京安保总公司合作,在校内组织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礼仪、安保相关知识培训及体能训练
(4)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企业为应届财务管理毕业生提供技术培训、项目实战、企业实习服务,并推荐就业。
(5)建立优秀新生奖励、在校助学金、奖学金机制等,打通新生绿色通道,为学生提供全优服务。还开设了考研辅导班、专升本提升班、英语四级冲刺班、职业培训辅导班、订单培养班、校企合作大专班等多种形式,拉动需求,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4. 开拓教育视野,迈向国际化
学校注重与省政府、协会、院校、企业的协作,努力做好社会服务,如建立了:
(1)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研究基地在西安思源学院成立
(2)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基地
(3)“陈忠实文学馆”获得首批为“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4)获“西安市污水再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称号
(5)建立国家级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产学研教育实验基地
(6)与澳门科技大学联合建立教师培养基地等
(7)与加拿大莫哈克学院合作实施双文凭教育的中加大专班,成为陕西省中外合作办学重点示范项目;学校还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23所大学建立了以互认课程、互认学分为基础的分段教学联合培养机制。
西安思源学院借助转型发展之际,在统一教育思想前提下注重全员创新、校企合作,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创新教育机制,求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推行“精细化”管理。“精”在顶层,“细”在基层;“精细化”体现在“精、细、明、达、实、效、度、信”。当然,还有许多难点与问题,希望得到政府、社会和兄弟院校的指点与帮助,共渡高等教育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