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亚学院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进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强化实践教学,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走现代化、社会化、高水平、精细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之路。
一是更新教学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建校10年来,学校创建了“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包含驱动管理、分段管理、职业管理、回溯管理。
第一,驱动管理。学校坚持走成长型大学发展之路。成长型大学有“教师”和“行政”两个“主动轮”,维系这两个轮前行的是一条特定的“中轴”—大学的使命,即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教育目标:培养优秀学生,“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中轴”上系着三个“从动轮”: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首先强调育人,将育人作为大学的首要功能。在此基础上,围绕教学这一轴心,不断促进科研的快速发展,为科研功能在理念、制度、组织机构、价值取向、资金投入上预留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兼顾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这三者以育人为核心,以科研为基础和支撑,同时兼顾社会服务。
第二,分段管理。根据学校各个成长阶段的发展特点,实施有张有弛、有抓有放的分段管理,部署好每个步骤环节。既确定总体发展目标、战略与策略,又以不同管理思想与管理手段策动、实现不同阶段的任务,解决了不同阶段学校理念设计、制度设计、系统建构等一系列问题。
第三,职业管理。学校以职业准入的形式为“师德”树立了明确的标杆,教职工以“志业、敬业、专业、乐业”为职业道德基本要求。对管理人员以“智、信、仁、勇、严”为标准,加强对管理人员的道德示范要求;对教师则通过学生、评估机构、同行同事、教务管理部门等多方向不同权重的评估体系,评价其教学育人成绩。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直接挂钩。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学生评价占主要成分,评估机构独立于学校行政体系之外,最大限度地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平,促进教师职业提升。
第四,回溯管理。成熟的大学需要不断回应社会需求、政府要求及新情况新问题。但无论是什么项目、计划和行动,都必须与大学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执行完后必须有绩效评估,并看细节是否都体现战略预期。
二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按照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及现时代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实用性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并体现出了自身的特色。将人才培养定位为:人格健康、具有专业水准、能上岗上梯阶、会解决问题的应用型、实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具体体现在学生“有五种素养”:有工具,有专业,有人文,有人格,有行动力。
三是打造一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定位为:教风正(志业、敬业、专业、乐业、有团队精神)、水平高(教学与学术有水平、能解决问题)、结构合理(学历、职称、年龄、专业背景与经历)的职业化教育教学精英。学校特邀国内著名大学的专家、教授和高层管理者组成了精干高效的办学团队,目前拥有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4名省级教学名师。同时,国际化发展态势也吸引了诸多哈佛、剑桥、牛津等国外知名院校的专家和学者加盟学校。学校鼓励教师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并逐步从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引进高级专业人才。
四是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推进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学校逐步推进课程和专业建设改革,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促进五个转变。1.在教育思想层面上,要从以传授前人知识为主向以学生更好地上岗、上阶梯为主转变。2.在课程设置上,要从学科式课程向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整合式课程转变。3.在课程内容上,要从以学科发展为中心向以学生培养为中心转变。4.在教学方法上,要从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向师生互动的研究型教学方式转变;第五,在教材上,要从单纯以文字形式表现的“规划教材”为主向“立体化”教材转变。
第二,处理好三个关系。1.要处理好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2.要处理好知识继承与知识创新的关系。既强调继承和掌握已知知识,更强调创新,探索未知领域。3.要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创建特色的关系。按照统一要求建设和创建课程特色是课程建设内涵层面上的两个重要内容,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是明确实践教学改革目标,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第一,树立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主渠道的观念,在全校达成了“知识在实践中深化,能力在实践中打造,素质在实践中提升”的共识。在培养方案设计上,强化基础,强调应用,尊重个性,注重实践与创新。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准则,构建能力培养型的专业培养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总学时和学分,根据不同专业,争取占到30%左右。
第二,规范和细化实验、实习实训、设计、社会实践四个实践教学环节。1.在实验环节上,提高综合性和设计研究性实验项目的比重,构建起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与创业模拟构成的实验体系。2.在实习实训环节上,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为目的,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做到大学四年不间断,每个专业在校外建立3~5个实习实训基地。3.在课程设计环节上,将基础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设计环节,按照“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4.在社会实践环节上,细化社会实践的内容和评价标准,使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学生拓展素质、锻炼能力的课堂。
第三,优化资源,打造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1. 进一步提升现有的旅游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四个中心的水平,使之再上一个台阶。2. 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再打造外语实训中心、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心、艺术设计实习实训中心、法学实验教学中心、社会学实践教学中心等。3. 根据条件和可能,建立2~3个创新创业中心,帮助学生打造创新创业能力。4. 推进“1+N”证书制度。学校要求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都要考取与自己专业和层次相对应的各种职业技能证书,实现毕业时有一个毕业证、学位证再加N个职业技能证书的目标。5. 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全国、全省的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选择适当项目创建学校的科技创新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六是量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学校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采取了新的综合素质测评办法。该测评体系由“思想品德修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和“职业发展素养”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39个观测点组成。1.“思想品德修养”占体系总分的30%,分为政治素质、健康人格、法制观念三方面。2.“专业知识与技能”占体系总分的50%,分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意志、学习动力、学习成效五个方面。3.“职业发展素养”占体系总分的20%,分为适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六方面。在客观评价、量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提高学生自行塑造、自我完善、自主成长的能力。
(根据三亚学院党委副书记沈建勇在《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上发表的《转型期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三亚学院为例》一文整理而成)